FAST MTPROTO PROXIES FOR TELEGRAM
Contact : @Esalat
Last updated 1 year, 1 month ago
📝 telegra.ph/频道内软件使用说明-09-30
👨💻 t.me/PJapkAdminBot
🔴 t.me/PJAPK_Chat
Last updated 2 weeks, 4 days ago
195/N #莫言
读罢《檀香刑》,整个故事最巧妙的在于两点:人物名字的设定,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刽子手赵甲、县官钱丁、底层人民孙丙,直接套用了赵钱孙、甲乙丙丁的字进行安排,用钱丁而不用钱乙,想必是有意为之,凸显这个人物的矛盾与混乱。
肮脏残忍的刽子手如何可以获得「赵」且「甲」这样的至高地位?有两处可以体会:一、刽子手获得了其他官员无法获得的荣耀:慈禧赠佛珠,光绪赠龙椅;二、赵甲道「只要有国家存在,就不能缺了刽子手这一行」,尤其是手艺精良的刽子手。
在人物关系上的设定也是巧妙。小说开篇就致敬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全部情节围绕三家人展开,而三家里面每个人几乎都丝丝关联。赵甲的儿子赵小甲娶了孙丙的女儿孙眉娘,孙眉娘与钱丁有染,钱丁曾与孙丙斗须,赵甲作为刽子手凌迟了钱丁的兄弟钱雄飞,斩了钱丁的仆人刘朴的父亲刘光第。主线围绕孙丙抗击德国人被钱丁所抓,要求赵甲对孙丙执行檀香刑——以孙眉娘的视角,自己的亲爹被情夫所抓,要被自己的公爹执刑。
194/N #莫言
我手上主要用的电子墨水屏有两台,一台是 kindle oasis 2,一台是 boox poke 3,最近的通勤路上,频繁使用前者。
我发现 kindle 除了显示效果更好外,划线也是最出众的,甚至好于手机上的微信读书。我的理由是,它可以在划线的时候辅助划好整句,这很重要,尤其是在墨水屏上。相反,微信读书做得不好的地方在于,需要拖动拨杆到句末,而这是一件比较难受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热门的划线,经常在句末多个标点或少个标点,我这种强迫症是接受不了的。
近期在读莫言的《檀香刑》,我从中学听到他获得诺贝尔奖就想读了,但因为书名取得太过低俗而放弃(指的是《丰乳肥臀》),《檀香刑》是我翻开的第一本。这种因第一印象而错失的好书不少,比如,我挺晚才读到了影响我好多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早年不读的原因也很简单,觉得「比尔盖茨」有什么了不起的。
《檀香刑》开篇几章,句子轻快上口,我觉得他很有才,像读相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天津人。但读着读着,似乎就泄了气,语言啰里八嗦,也没有那么朗朗上口了。继续读读吧。
193/N #文革
读罢《文化大革命:人民的历史,1962-1976》。
文革的初衷是挑拨一派人与另一派人作斗争,但后续的发展却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激起了人民的反感,蓬勃的地下黑市实际上推翻了国家计划经济,毫无休止的斗争和思想改造,引发广泛不满,使得党的意识形态空洞化,最终将国家推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书中的一句概括很贴切——埋葬了毛泽东主义。
读过的许多文革相关的回忆录,不少都提到了一个相似的情景,当收音机传来毛泽东逝世的消息时,身边人都很平静,与几个月前去世的周恩来完全不同,人们普遍没有表现出悲恸,反而是长舒一口气,有些人偷偷关起门来开了收藏多年的酒——即使隔天依然表现出悲痛地去参加公开的追悼会。
做实事与折腾人,大家都是会记在心上,即使平常不表现出来。
181/N #决策
说到懊悔,我发现很多人都有懊悔的事情,我也不例外。
比如懊悔当初选的大学、专业,懊悔选择的行业和工作……每次和朋友谈论往事,难免会相互惋惜。
但这些年来,我比较少谈论这点了,原因是我的心态有了些许转变。当谈及一件过去的让人懊悔的事情时,我往往代入的是当下的认识。用未来的情况,去判断过去的事情,自然是不妥当的。就好比买股票,肯定懊悔为啥五年前买的是 A 股而不是英伟达。
再拿我专业来说,我学的是化学,现在看来肯定是很傻的一个决定。但那个时候谁懂呢?身边没几个人可以提供参考,电脑都没几台,手上就一本厚厚的志愿填报参考书。我尽我可能,权衡了学校和专业,最终也上了第一志愿。
没错,尽最大可能,这就是那个时候我能做的最好决定了。我没有胡乱选择,也没有将自己的决定权交给别人,这才是最重要的。想清楚这点,很多事情就没有懊悔的必要了。
180/N #工作
如果你的工作依赖具体的工具,比如汽修工,当你离开了这些工具,你几乎没有办法开展工作,你的工作是有限的。
但如果你的工作是另一类,基于思考和决策,你的头脑就是你的工具,你除了在工作日工作,也可能在通勤时,洗澡时,甚至是半夜醒来时,你的工作似乎变得无限了。
越来越便捷的通讯工具,在帮助我们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在压缩我们的时间。我们对时间的掌控越弱,幸福感越低。
179/N #回忆录
单伟建上大学时,通过考试,有两个去美国的机会,一个是去上联合国同译班,一个是亚洲基金会资助的大学访问学者。前者待遇很优厚,但他选择了后者,原因是希望可以获得更系统的教育。
他考试第一,校领导打算送他去最好的学校,可以选择三个大学分别是: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大学。按理说,他应该选斯坦福或者加州伯克利分校,但他最后去了旧金山大学,其中缘由,真让人捧腹。
校领导问:你知道斯坦福吗,反正我不认识。他回答:不认识,就看到过有人穿写着斯坦福的衣服。于是两人达成一致:这看起来是个不起眼的学校。
然后看到加州伯克利分校,立马否定了,因为「分校」在当时是二流学校的代名词。
接着看到旧金山大学,眼睛一亮,旧金山太有名了,这一定是一所名校,毕竟当时国内很多名校都是以所在地命名,比如北京大学。
于是他最后去了旧金山大学。
那个年代消息的闭塞,可见一斑。
164/N #八九六四
八九六四,是我思想的一个转折点。
上大学前,我所接受的教育,基本都来自学校里的老师和教科书,他们想让你知道什么,你就只知道什么。
对于政治,我的印象停留在那死板教条的需要大段背诵的内容,那时我虽厌烦,但也仅仅停留在这个东西很无聊的程度。
历史是我很喜欢的学科,很幸运,短暂遇到过一个尝试告知真相的历史老师,尽管他很委婉,但已然在我心中敲开了一个缝。
大学时,我用黑莓,有趣的是,这个机子为我访问真正的互联网提供了契机——因为接触了外面的网友,打开了视野,同时也是部分软件需要。
最早且频繁访问的是 Twitter,看到网友肆无忌惮的发言,以及各种键政言论,我的心情是复杂的。震惊,疑惑,新奇,厌恶。产生这种复杂的感觉,源自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党是好的,国家是好的。以及,我们所接触的社交平台,话是不能这么说的。
在众多的言论里,最终必然会与一个事件相遇,那就是八九六四。当我在维基百科看完这个词条,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是我坐在自习室后排的一个下午,我用黑莓 Z10 读完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我的意识里有些东西永远死了,有些东西活了过来。就像那个日子里,那些年轻人,那样的时代,有些东西诞生了又死去了。
关于自由与限制,歌德说:个人生来就有自由的天性,却不得不使自己适应和学会陈腐世界的限制个人自由的种种礼仪。幸福受到妨碍,活动受到阻碍,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缺陷,而是每个人的缺陷。
卢梭则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这前半句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高中同桌时常念叨。当时我并不理解这句话,也不懂他为啥总挂在嘴边。
借着即将高考这个契机,聊一下当年的趣事。
那会儿高三,但我们没有很紧绷。每次换座位,我俩都申请最后一排,因为这样方便我们做自己的事。
他练字,独创的一种字型,扁而有型,有行书的自由,也有楷书的端正。别说,好些女生找他留字,鬼知道是看中他的字,还是看中他的人,还是看中他聪明的脑袋能够帮她们解题。
我没有他那么高的艺术追求,我写信,给隔壁市的初恋。
自修课上,我们经常读杂志,看到有趣的地方就互相递一下。不过,他比我克制,也比我有愧疚感,有时候我看到有意思的小说递给他(印象中是《罪全书》),他看入迷了,临近下课时突然醒过神来,敲一下自己脑袋,嘀咕一声:不能再这样了。然后把书丢给我。他常用敲脑袋来惩罚自己,这样还没把自己敲傻,实在是天理不容。
我时常想,他指的枷锁是什么?在大家眼里,他是隔壁家的孩子,玩得开,学得进,同学之间关系融洽,成绩名列前茅,会有什么枷锁呢?我能想到无非就是老师报以厚望,给的压力太大。还有就是帅气方面略输我一二。
越到最后,我感觉到他越来越忧郁。我们经常在傍晚一起跑操场,他总是跑得很快,而且跑很多圈,仿佛要把这辈子的步都跑完。
下晚修,我们第一批冲回去抢厕所,然后两人在两个隔间边洗冷水边唱歌,有时候是大喊,喊什么无所谓,只不过是一种释放的方式。我逐渐发现他除了来自高考的压力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在缠绕着他。
高考结束后,我们收拾宿舍,他收拾到一半就跑去隔壁打牌了,我睡他隔壁床,顺便帮他一起卷席子,没想到刚卷起来,就看到一个压着的打开的信封,好奇心驱使我把信纸抽了出来。里面是一封拒信,写于高考前,来自我们的前桌女生。
两年前翻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译者为王明毅、冯兴元,据说是商务印书馆外译组主任、副主任,然而翻译水平实在太次,想读该书但没开始的朋友,速速远离该译本。并非针对二人,对事不对人。
优先推荐读原著,次之 AI 翻译中英双语版本,再次殷海光译本《到奴役之路》,本译本有诸多优点,例如殷海光对自由的深刻理解与哈耶克的内容相得益彰,又如穿插着他的标记「此处要紧要紧」以提醒读者该处为重点内容。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该译本的缺陷,那就是殷海光是带着立场去解读的,难免会有所偏颇,以及,他对章节进行了精简,甚至后续「不太相关」的几章都没翻译。若想进一步了解殷海光,可移步阅读《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该书的背景是,当时世界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世界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国家政党以及团体逐渐质疑当下的政治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兴起,于是,许多人相信社会主义就是未来的道路。这时,哈耶克站出来高呼,这样的道路,无异于通往奴役之路。
当然,书中所指的社会主义,其定义与当下的社会主义不完全相同,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可完全套用。然而,在阅读当中,我们难免时不时被其中的推论触动——这不是我们经历过的?甚至这就是当下?这是值得玩味和深思的地方。
FAST MTPROTO PROXIES FOR TELEGRAM
Contact : @Esalat
Last updated 1 year, 1 month ago
📝 telegra.ph/频道内软件使用说明-09-30
👨💻 t.me/PJapkAdminBot
🔴 t.me/PJAPK_Chat
Last updated 2 weeks, 4 day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