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2 years, 10 months ago
Last updated 2 years, 10 months ago
官方网站 https://www.hwdb.la
客服频道 @kefu
供求频道 @gongqiu
公群频道 @hwgq (好旺公群首字母)
新群 @xinqun
核心大群 @daqun
记账机器人 @hwjz
公司介绍 @hwdbgs
担保流程 @dbliucheng
Last updated 1 month, 3 weeks ago
我的比亚迪宋 Pro DM-I 开了接近 1 万公里了,先写一篇记录一下当时选车的时候排除掉的选项们,下次再记录一下优缺点。
现在回头看,还是稍微有点儿后悔没有买小粉紫领克 06 或者坦克 300 的,别的那些车,确实觉得没买是对的。
二手丰田 EZ:丰田 EZ 在我家服役十几年,非常可靠,非常熟悉,并且和我有战斗友谊(20 年疫情早期恐慌阶段,我开着它,带着半个月的食物和一个月的物资,往返老家和北京)。但是当时没有京牌 EZ 的可靠车源,于是放弃。
牧马人:牧马人是我的 dream car 里唯一能在北京买和用的(其它包括皮卡、面包车、B 照车、美国市场-only 车、日本市场-only 车),所以在确定搞不到可靠的二手 EZ 之后就直奔牧马人了。但是牧马人的 360 全景影像(我车技很菜,认为任何尺寸大于丰田 EZ 的车都需要)是后装,并且试驾感觉操控很不顺滑(我甚至无法在试驾车上踩出无缝渐弱刹车),震动偏大,隔音特~别~差,于是放弃;
奥迪 A3:是我喜欢的 hatchback 小小车,有漂亮的薄荷绿色,但是家附近的 4S 店给我的感觉很不好,对和油腻销售讨价还价感到心累,于是放弃;
高尔夫:奥迪 A3 减配换壳的 hatchback 小小车,但是没有我喜欢的颜色,【看上去是实体按钮,但是实际上只能触控】的神经病设计负分滚粗,于是放弃;
领克 02:另一个 hatchback 小小车,开着很不错,但是当时已经只有长期库存车,没有新车了,并且明确后续不更新,于是放弃;
领克 06:是我喜欢的 SUV 小小车,有很漂亮的小粉紫色 + 很漂亮的蓝底橙色高亮线配橙色轮毂,但是感觉开一辆小粉紫回家会让父母和亲戚觉得我疯了、而同期蓝色需要等车,于是放弃;
天津港的平行进口吉姆尼:是我喜欢的越野风小小车,联系车商试了试,感到水太深,感觉不适合作为自己买的第一辆车,于是放弃;
坦克 300:是我喜欢的车,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好开不少 + 有 360 全景影像 + 有 CarPlay 的河北乡镇企业山寨牧马人。试驾感受基本满意,但是同事强烈劝退,举出 N 个缺点,声称这辆车油耗特别高、CarPlay 特别不稳定、车机特别难用、小问题特别多,于是被强制劝退了;
理想 L7:不是我喜欢的车(我曾经在理想 ONE 和汉兰达之间选择了汉兰达),但是很多前同事都买了理想并且强烈推荐(和坦克 300 形成鲜明对比),感觉不会错到哪里去…… 然后就开邻居的试了试,感到整车反应迟钝,驾驶感受很差。下地库停了一次,车实在是太宽了!于是放弃;
特斯拉 Model Y:唯一考虑过的纯电车。试驾了几次,感受满意(当时是在改成神经病转向灯按钮之前)。缺点是纯电+方向盘上能控制的东西很少。我家附近其实是有特斯拉超充桩的,地库也允许安装私桩,至少 4 个朋友强烈推荐并试图给我 referral 链接(……),一度差点儿购买,想想一年一度的北京--上海往返长途的硬需求,还是放弃了。
我很需要地图导航 app 有这样一个功能:我有这么长的一段可接受的交通时间,起点和终点不能变。现在你不要管其它因素,请给我一条最最最不堵的路。
从工地到家是一条常见的【密集居住区 ↔ 密集工作区】通勤道路,早上和晚上都有无数的同路车辆。早上取决于我是否健身,要么 6AM 就出门、要么接近 10AM 才出门,避开了最堵的时间段。晚上就比较地狱了,经常一直堵到 1030 PM 也不缓解。
我的解决方法是:先绕道开到一个特别冷门的地点,再开回家。
我一点儿也不介意多开个十几二十公里这点儿汽油、高速过路费和多出一点预估时间。开畅通的道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是非常舒适的。
肯定比在严重拥堵路段龟速行驶、尽量紧贴前车防止被加塞、和无视车道司机比谁更狠敢不打方向盘、和加塞司机比谁更能突然加速+急刹车…… 在体验上要划算,且远远地更安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PPSu2RHuc
YouTube 上出现了一个川普团队集体观看哈里斯在 DNC 演讲实况的录像。效果非常出众,感觉应该出现在一个纪录片里,或者在一个美剧里复刻一次。
这个视频展示了川普 live tweeting 的实际流程:他自己边看边口述,Natalie Harp 在一个 Word for Mac 上用巨大的老年人字号现场给他打出来、让川普口头修改,同时分段发到 twitter 和 truth social 上。
最后这个 Word 文档会被打印出来,当成川普接受电视台即刻采访时的 talking points 参考稿。
我记得很久以前 John Gruber 说,虽然他非常讨厌川普,但是川普发 tweet 的风格是独一无二、令人服气的——别人的 tweet 你是在读,川普的 tweet 会「迫使」你下意识地念出来,就像在听他演讲一样。我觉得这个操作流程展现了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另外两个有趣的细节:
1、这个巨大字号+全大写的 word 文档叫做「play by play.docx」(也是全大写);
2、Jason Miller 习惯于在 iPhone 上用语音输入法(siri dictation?)记东西。
写了一篇 blog post 记录一下我对于 Rabbit R1 的早期看法。 「Rabbit R1 Reactions」 https://carlosgong.github.io/posts/2024011501.html
写了一篇 blog post 记录一下我对于 Rabbit R1 的早期看法。
「Rabbit R1 Reactions」
最近准备买一辆小汽车。逐渐意识到对于我来说,车的概念和摩托是不一样的。
对于我来说,摩托是一个可靠而灵活的移动工具,一匹铁马,只需要一个头盔和一套雨衣(当然,其实护具还是会戴的),就可以去往任何地方,不管条件多么恶劣——只需要很少的油(7 升油箱,城市激烈驾驶百公里 2.7 升)就能跑很远,没有油且加油困难的时候,拦一辆别的摩托/找一家街边修理店稍微抽一点,又能跑很远。
因为这个原因,我曾经一度只想买跨骑车,为了有那种「跨上铁马」的感觉,最后综合考虑城市驾驶的舒适性,也还是选了同级别尺寸最大的踏板之一,需要「跨上去」的那种。
去年 11 月底 12 月初,COVID-19 末期那段经常封小区、经常谣言要封城的时间,我的头盔、手套、护具和应急包(里面有证件、两瓶水、几包梳打饼干、一些暖宝宝、充气宝、补胎条和纸巾)都直接放在摩托的座桶里,必要的时候我可以穿上衣服就随时跨上铁马逃离——路线是早就探测好的,从消防楼梯避开一楼大厅守门的「大白」进入地库,地库出口的横杆与墙体之间的空隙足够我骑出去。油门到底,冲出去并不难。
小汽车对于我来说是完全另一个东西,它显然不是紧急状态下最灵活可靠的铁马,而更像是一个流浪中的家。它不能让我临时冲破某种阻碍,但是它可以提供一个存储必要物资和遮风挡雨的个人小空间,并且自由地移动更长的里程。
我的第一辆车是丰田 EZ,一辆比较高的两厢 hatchback(和高尔夫 8 一样宽,但是要比它高 15cm,也稍微长一点),2020 年新年 COVID-19 疫情早期,我装着够吃半个月的水和食物,带着被子(最后没用上),从长三角的家一整天开 1200 公里到北京的家,中间只停靠服务区加了两次油,全程没有进入任何室内。它给我足够的安全感和够用的空间——事实上如果我那次没能开到北京,我会选择直接睡在车里,尽管冬夜里完全熄火的油车可能会很冷。
所以我对车除了有续航里程和快速补能的需求(实际上我希望它从北京到家只需要快速补能一次),也有更多的和「从 A 到 B」无关的需求,比如说最典型的是我希望它能够支撑我中午从工区溜出来在里面午睡——有露营模式的电动车显然很合适、但是补能问题解决不了,而纯油车如果想要舒适一点的话(开空调)可能会导致不慎中毒死在车里。这是为什么我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首要选项是理想 L7。
最终我会需要一辆摩托和一辆车,一匹铁马和一个移动的小家。
很难想象事实上 Vision Pro 只发布了一周(非常可怕的一周!),以下是一些零碎的个人想法。
利益相关:我供职于另一间制造 VR 头显的公司。但是以下的所有评论都不涉及到任何保密信息,另外这些都不代表公司观点(事实上这些观点可能和真·公司观点差别非常大 ^_^)。
1)
整体上来说,我不觉得这是一场可以类比 Macworld 2007(乔布斯第一次演示 iPhone)的、划时代的发布会。
在我看来,初代 iPhone 包括四个要素:
所以,初代 iPhone 是一个在买来的第一天就可以替换掉用户现有的手机和 iPod(一次性替换两个设备!),并且提供了很有趣的新体验的产品,最神奇的是它的价格甚至不比同时代的一个智能手机+一个 iPod nano 高很多。
我不觉得 Vision Pro 有很好的对应基础需求的能力(绝对不能替代 iPad Pro / iPhone / Mac 成为新的计算设备),也不觉得它有直观的能够被普通大众所重度使用的理由,但是它的价格却非常非常高。
换句话说,我觉得其实苹果也不知道它的使用场景到底应该是啥,于是把它当通用计算机做了个平台,把能互联互通的东西全都加进去,然后让各种开发者来帮忙解决问题。
如果一定要类比苹果历史上的某种发布会,那么它给我的感觉,其实更像是初代 Apple Newton 的发布会——如果初代 Newton 确实有过这么一个发布会的话。它用同时代所有可能达成的技术做出了一个全新的设备,但是它没有替代掉任何东西,并且在基本需求上的缺点和优势同样令人瞩目。
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我觉得 Vision Pro 是另一个初代 Newton,同时 Quest 3 是一个 mediocrely executed 的初代 Palm Pilot.
2)
扎克伯格对 Vision Pro 的评价被很多人酸,甚至有人拿去类比鲍尔默对初代 iPhone 的评价。
其实除了 Metaverse 社交那一段以外,我觉得扎克伯格讲得挺好的,他说了两个至关重要、并且我也同意的信息:
Vision Pro 没有提供任何超出时代理解的新技术、或者与现有的行业方案截然不同的技术方向(要注意到这和初代 iPhone 的【电容+多点触控】的状况是非常不一样的)。
过高的价格带来过高的门槛,不是所有的 VR 头显公司都会做出类似的优先级选择,大家的优先级有差别——不是技术上不能这么选,而是基于现实的考量没法这么选。
从业者们应该都知道(不知道的去看 Bradley 的 twitter),BOE 和视涯的类似分辨率的屏幕已经在公开展出(早已过了闭门沟通规格的阶段),眼球追踪和手势追踪的方案,只要你肯堆摄像头,肯做出重大的体验牺牲(比如说直接不允许用户佩戴自己的眼镜使用……),也是很快就能够做到的事情。
我丝毫不奇怪会有一些公司(比如说三星和华为?)在一年、甚至是 8 个月内就推出类似的设备。
问题是:推出了这些设备以后,你要卖到多少钱?你能卖给谁?你的用户买了以后能用来做什么?
而更复杂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你觉得做出一个这么贵的设备很淦,想要每个领域都降一档做个相对便宜的设备,你最终做出来的这个便宜设备,所能够交付的体验跟 Quest 3 有什么差别?
3)
在将来的某一天,苹果肯定会推出不带 Pro 的 Vision 设备,它可能会是 $1500(也就是一个很好的 iPad Pro,或者一个中配的 MacBook Pro),各种体验都降一档,有一堆 app 可以使用,大概相当于一个支持 3D 的 iPad Pro 的感觉。它可能是 MR 设备(透过摄像头看世界),也可能是 AR 设备(肉眼看世界)。
iPad Pro 当然可以用来轻办公,但是它真正和泡面盖子有显著区别的 differentiator,是 Apple Pencil——需要写字、笔记、设计和作画的人很多,基于 Apple Pencil,他们获得了一种和普通 Mac 电脑完全不同的、和纸笔/绘图板不同且有吸引力的体验。
Vision 设备有对应的 differentiator 么?我觉得还是有的,那就是 3D——多出来的一个维度信息,定义了它和其它 2D 设备(Mac 和 iPad)的差异。这一方面体现在远远更大的「屏幕」画幅(一个极端便携的设备,但是有横竖无限的大「显示器」),另一方面体现在可以查看和操纵更多一个维度的信息(各种 3D 虚拟素材)。
Vision 系列产品和其它所有的 VR 头显是否能够成功,最终取决于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 3D 画幅和信息的需求有多大——它不是 iPhone 颠覆掉了一个现有的品类,而是在现有的一系列设备之外,又多出来了一个设备。就像 iPad 没有颠覆掉现有的品类,而是又多出来了一个设备一样。
4)
Vision Pro 最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比如说一两年)替代掉的设备和应用场景,可能是在 To B 端替换掉高端的 MR 眼镜(比如 Varjo)和 AR 眼镜(比如 HoloLens 2)。
你会发现 Varjo 的设备比 Vision Pro 贵得多、也复杂得多,但是对应的需求上会被 Vision Pro 轻松覆盖,HoloLens 2 在很多场合下,也是类似的情况。
未来 Vision 系列设备肯定会作为一个小众的专业设备,在各种 To B 垂直领域里长期存在,就像 Google Glass 在 2012 年那一波 hype 以后还默默地小众垂直存在了很多年一样。但是它是否会在 C 端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在他们的电脑、平板和手机之外再多买一部 VR 设备?我觉得概率其实并不大。
5)
如果 Apple Newton 和 Palm Pilot 有点过于遥远的话,另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类比的设备是 Apple Watch 系列。
如果你现在回头去看初代 Apple Watch 的发布会,你会发现当时苹果其实也没有想清楚智能手表能用来干啥,所以除了运动健身以外,各种亲密沟通(传递心跳、简笔画小鱼儿)、信息消费(收发短信、甚至查看地图……)的 use case 都拿出来秀一波,在产品线的安排上,也是各种情况都试试看(比如从传统表业中平移过来的十几万元金表产品线),同时初代 Apple Watch 的技术局限性也同样明显——除了卡顿这种常规状况以外,最突出和典型的就是屏幕不长亮条件下也只能提供大概一天的续航。
苹果用了大概 3 年时间,才把主要使用场景聚焦到运动健身和健康监测上,同时把基本的体验问题解决掉(终于能长亮了!),把价格降下来。
Vision Pro 不是拯救行业的稻草,它今天所讲的这些使用场景,到将来也有可能被颠覆掉大部分(今天的 Apple Watch 还能传递心跳和画小鱼儿么?似乎不能)。而 Vision Pro 相比 Apple Watch 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Apple Watch 在第一次发布的时候就可以被当做一个手表的替代品来使用,而 Vision Pro,再一次,它没有替代掉任何东西。
一周的工作结束了。
这一周,感觉生活中宝贵的「确定性」终于回来了:
晚上下班的时候不用再担心第二天早上社区封控不能上班;
不用总是在包里放一套换洗衣裤,以防备公司突然封控没法回家;
可以以「周」为单位规划日程、会议和出差计划、而不用担心下周是不是又要静默;
说出差一周就是一周,不需要考虑是不是会因为健康宝弹窗而无法回家,需要多带行李应对气温变化;
不用囤积任何生活物资(然后不得不很可惜地浪费掉一部分);
去美国出差重新回到了比去深圳出差还简单的状态(背景讯息:我非常讨厌深圳的炎热气候和摩托限行政策);
对于我个人来说,2022 年最后的一周,是这一整年里最好的一周。
不过这并不让我特别高兴,因为很明显全面开放带来了更多的死亡。
大部分人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或者至少是有了生活会变得更好的希望,但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活则受到了显著更大的威胁。
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时代抉择的弱势群体。这次大抉择,我暂时属于受益者,下一次大抉择的时候我会不会成为弱势群体?不知道。而这种大抉择的变化可能来得非常快和突兀。
Sad.
如今逐渐放开的趋势已经明确,第一波感染高峰的到来,看起来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至少对于我所在的北京(和其它一些大城市)来说是这样。
目标总共有 3 个:
1、尽量不要在第一波感染高峰阳性、至少撑到 1 月初去美国出差为止;
2、一旦阳性,接受命运,静待好转,但是尽量缓解症状的痛苦,并确保自己能在病程中保持基本的营养摄入;
3、准备好最坏情况:方舱转运。
记录一下为此已经做的准备:
药品和保健品:目的是在不可避免地阳性之后,能够尽量缓解不适症状,度过最痛苦的开头几天。
布洛芬 + 泰诺林 (对乙酰氨基酚) + 川贝枇杷膏;
念慈菴的润喉糖(金嗓子喉宝和西瓜霜含片都没有现货);
一箱矿泉水和滤水壶:病程开头几天会需要大量摄入水分,需要在无法外购的情况下有充足的水供应;
一箱电解质饮料:目的是在遇到腹泻症状、或者开头几天需要大量摄入水分时更好地维持身体状况;
一支新的体温计。
防护和检测用品:目的是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尽量不要在第一波感染高峰中扎堆感染;以及尽早自己确认自己的感染状况(而不是做了核酸再被大数据通知),再随机应变。
N95 口罩 + 面屏(但是其实没想好要不要戴着面屏出门);
抗原试剂盒,25 个;
酒精湿巾;
免洗洗手液。
速食品和维生素:目的是在病程中日常活动能力降低时,能够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
一大堆方便面(30+ 包,各种口味)+荞麦面+挂面;
只需简单处理的肉类:火腿肠、真空包装火腿、牛羊肉卷、速冻鸡胸肉;
一周份的新鲜绿叶蔬菜,只要还没感染,每周轮替;
速冻饺子,不同馅儿总共大概 10 斤;
几种小汤圆(没啥用,但是这是我的 comfort food);
男士综合善存片两瓶 + VC 泡腾片 4 支(大概几十片)。
方舱备用包:准备好一个旧背包和一个清单,如果最终是在外部核酸筛查中发现阳性、并且需要转运隔离,可以迅速按照清单来准备好(因为到时候因为发病,大脑可能不太转了):
7 份可以扔掉的棉质旧T恤(通常已经很软了,可以睡得比较舒服);
7 份可以扔掉的棉质旧内裤(同上);
7 双袜子(我始终觉得穿好袜子非常重要,并且即使在最热的夏天也总是穿袜子)
防备冬季方舱暖气不足的保暖层:一套秋衣秋裤、一件可以扔掉的旧毛衣;
想好穿哪套羽绒服和牛仔裤去方舱,并单独存放——从方舱出来以后,我也会直接把它们扔掉;
三条干净毛巾,其中一条比较大,可以垫在方舱里几乎一定不会很干净的枕头上;
非常容易穿脱、走路也相对比较方便的鞋:我习惯穿 Crocs 的洞洞鞋;
药品:1 盒布洛芬 + 1 盒泰诺林 + 两盒喉糖;
两瓶矿泉水 + 一个用于现场接水的玻璃杯(我不使用保温杯);
一袋苏打饼干;
一卷卷筒纸 + 两盒抽纸 + 一些小包装餐巾纸;
钥匙和身份证;
电脑 + iPad Pro + 手机 + AirPods Max;
多口充电器 + 一根 Lightning 线 + 一根 USB-C 线。
(续)
今天,我听歌的主要方式是 iPhone 配美区的 Apple Music 和 Podcast app,音乐的获取变得特别简单,除了极少数的类别(比如我经常听朝鲜人民军功勋国家合唱团的各种专辑)以外,基本都是随时唾手可得,just one simple search away 了。但是我现在听歌的数量和时间,都远远地没有十几岁时的我那么多。
我其实不太想去仔细思考和归因这个现象是为什么,它会是很多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整合体,想得越仔细,得到的伤感越多,而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依然保留着定期购买 CD、导入电脑并存档的习惯,因为作为一个在纯离线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我对于在线服务这件事情总是有天生的警惕和不安,觉得如果哪天服务倒了/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用了的话我不能一无所有。同时我也确实注意到不管是国区还是美区的 Apple Music,很多专辑都缺歌,甚至有不少是以前不缺、某一天以后突然缺了的,这种不受控制的情况,让我感到非常不好。
以及,我也还是听 Podcast 的时间远多于听音乐,比如说今天,我在排队核酸和往返买咖啡的路上听了最新一期的 The Talk Show(访问新书 After Steve 的作者),但是一首歌也没听。
Last updated 2 years, 10 months ago
Last updated 2 years, 10 months ago
官方网站 https://www.hwdb.la
客服频道 @kefu
供求频道 @gongqiu
公群频道 @hwgq (好旺公群首字母)
新群 @xinqun
核心大群 @daqun
记账机器人 @hwjz
公司介绍 @hwdbgs
担保流程 @dbliucheng
Last updated 1 month, 3 weeks ago